台北市大同獅子會 關於本會
關於大同獅子會
服務理念
1.社會服務不以慈善救濟為前提.
2.所有獅友從不向300區求取"功名"向來聽其自然.
3.每年有定期刊物,報導會務活動與社會服務以及會員移動情形.
4.自行購置會所一勞永逸,不必跟著每任會長遷徙.
5.設立殘障清寒獎學金固定基金按期發放.
6.特別重視殘障青年活動,曾按年舉辦大專殘障學生羽球賽,還舉辦過中日韓香港國際輪椅籃球賽,以及殘障青年騎向光明自行車比賽.捐贈盲人字典.盲人手杖.辦理盲人音樂演奏表演.聾啞學生繪畫比賽等.
7.舉辦山難預防野生求生一系列講座.
8.利用暑假常資助大專學生聯合舉辦孤兒夏令營或山地鄉學童集體活動.
9.經常與醫學院學生巡迴作醫療服務.
10.多次印製防癌.防高血壓.防糖尿病以及健康飲食手冊送社會大眾.
11.不斷舉辦培育"圍棋幼苗"學童圍棋教導.
12.自1998年本會第29屆開始舉辦"獅子盃國際輪椅網球台灣公開賽",今年已將進入第十八屆,每年約有十個國家參加,為世界輪椅網球協會所承認,參加選手成績列入世界排名.
<<為善不欲人知,見賢思齊,以進大同>>
大同的光榮紀錄
國際獅子會以社會服務為宗旨,本會更是本著積極服務的精神,以「殘障服務」為主要社會服務項目。自1977年即設置「殘障學生清寒獎學金」,嘉惠殘障大專青年,其後也陸續舉辦「大專殘障學生羽球賽」,「殘障青年桌球賽」以及「騎向光明─殘障自行車訓練」、「協助殘障選手進軍殘障奧運輪椅網球錦標賽」,也舉辦世界性的「獅子盃國際輪椅網球台灣公開賽」等活動,鼓舞啟發了殘障者的自信心,減少他們一些摸索的時間與痛苦,獲得心靈的滿足,與成功的榮耀,這也正是我們獻身獅子主義的最大助力與鼓舞。以下是本會過去重要的服務活動。
設置大專殘障優秀清寒獎學金
本會為獎勵優秀清寒學生,自1969年設置優秀清寒學生獎學金,以高中、大專清寒優秀學生為獎勵對象。其後於1972年將獎勵對象限制為大專聾啞學生,後更名為「大專殘障優秀清寒獎學金」每學期遴選五名,各頒發獎學金10,000元,每年預計頒發100,000元,為了使獎學金能永續舉辦,在本會個獅友的全力支持下,募集獎學基金一百萬元,基金之募集以黃前會長溪曠、張前會長儉齋,陳前會長國堂出力最多,七年前黃故會長溪曠率先再認捐二十萬元,提議將基金目標訂為兩百萬元,個各獅友紛紛解蘘,目前基金已累積二百二十萬元,目前將該基金孳息作為其後「尋珠專案」獎學金之用。
尋珠專案
2001年前黃前會長俊夫獅友,偶於理監事會中提起當年自己升入中學時,家庭經濟拮据,父母親常為籌措學費而傷腦筋,現在社會經濟固然較為繁榮,但仍有很多優秀學子,很有潛力值得培育限於經濟而有輟學之虞,本會若能舉辦此項優秀清寒獎學金,應該可以發揮拋磚引玉的效應,此項提議獲得多數獅友的贊同,乃推選五位獅友成立小組研議相關辦法及甄選方式與對象。
經研究後決定以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學生為對象,一年獎助學費及生活費九萬六千元,直到高中畢業,此項活動本會僅能提供一個名額,本會前會長萬居獅友擔任財團法人安康長青文教基金會之董事長,亦允諾由基金會頒發第三個獎學金,總共三個名額,並將此項活動定名為「尋珠專案」此項社會服務連續舉辦五年。
舉辦殘障學生的羽毛球賽
1984年第一屆北區炬光杯「大專殘障學生羽球賽」‧在文化大學心理衛生中心與台北大同獅子會的催生下,終於在我國推出。台北大同國際獅子會無比熱衷的獅兄獅友,本博愛精神,服務人群,對人類不分等級,發揮愛心而無所求,不但代給殘障同學最大的鼓舞,更啟迪對殘障同學福利服務之創舉。
由於第一次舉辦成功的經驗帶給了我們無比的信心,於是決定每年舉辦一次,由於北區士氣最為高昂,辦得有聲有色,直至第四屆似有後續乏力之感。於是集合各校師生代表,共同檢討結果,決定由參加之復健同學設計節目,自動參與各項工作,訓練他們不依賴主辦單位及校方,發揮自立自強精神,因此成立了各校炬光社同學聯誼會,立即籌辦第五屆比賽事宜,藉此便為各校體障搭起情感交流的橋樑,在大家共同合作下,大同炬光羽球賽,便在薪火相傳一年又一年的順利舉辦下來,其後因另行舉辦輪椅網球賽而停辦。
栽培圍棋幼苗
1992年前沈前會長澤民擔任本會第十八屆會長因參加圍棋界之活動而結識擔任台北市南門國小的圍棋指導老師,由此因緣而有培養圍棋幼苗之舉,乃與南門國小合作,由本會提供該校棋具及老師的鐘點費。三年後熊波迪老師接任指導之責,在熊老師的努力耕耘下,培育出許多圍棋好手,學童在校外參加各項比賽,年年都有很好的成績表現,因此本會將此項社會服務列為長期持續性之活動,至今已歷二十七年。此項活動每年經費新台幣六萬元,除經常性編列之社服經費編列半數外,其餘半數均由本會獅友臨時認捐。每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討論當年度舉辦之社會服務項目。十年前因學校課程之編排無法配合而停辦。
世界總會肯定的─獅子盃輪椅網球公開賽
台灣輪網的推手
1997年輪椅網球球運動在台灣尚在萌芽階段,參與此項運動的人口僅二、三十人。這些熱心的肢障的朋友成立「台北市輪椅網球推廣協會」辛勤耕耘。
推動初期經費拮据也無法舉辦比賽,當時輪椅網協會負責人黃慶鑽先生與時任台北市大同獅子會會長的楊小仲熟識,楊會長當下慨然承諾舉辦「獅子杯輪椅網球比賽」,訂名為「獅子杯」就是希望台灣全體獅友能夠參與,而且藉由正式比賽是磨練球技的最好方式,因此1997年10月在台北市立體育場第一屆獅子杯輪網賽正式開打。
當年發生一件遺憾的事,球員徐德富在比賽完比賽完畢與對方握手後轉身即跌倒,原因是心肌梗塞,雖經緊急送往鄰近的長庚醫院急救,徐德富仍不幸過世。
經此意外影響本會以後舉辦的意願,當時獅友們募集款項並承諾幫其遺孀找工作,徐德富的遺孀不但婉拒捐款,也婉拒幫她找工作,她說徐德富的心願就是輪網運動能夠推展,因為她的誠心感動,大同獅子會決定持續舉辦推動輪網運動以達成徐進富的心願。此後永達保險經紀公司也加入推廣行列舉辦正式的公開賽,共同成為台灣輪椅網球運動的推手。
獅子總會的肯定
最初舉辦的第一、二屆僅有國內選手參與,第三屆為了吸取舉辦國際賽的經驗,邀請多位日、韓選手參賽,由於比賽的規劃周密獲得日本輪網界主事者的肯定,認為有舉辦國際比賽的能力,乃於2001年第四屆比賽向世界網球總會申請為國際公開賽,所謂國際公開賽是經世界網球總會認證的國際比賽,比賽日期須經網球總會排定,選手比賽成績列入世界排名積分,獎金數額及比賽規範都須符合規定。
第四屆暫列第五級,第五屆起由300A2區第八專區參與主辦,其後第十屆至十三屆國際獅子會台灣總會參與主辦,等級逐次提升至第三級,此項比賽連續舉辦且服務對象是肢障的朋友,深具公益意義,在2006年獅子會國際總會舉辦「連續性社會服務項目之表揚」,全世界三個名額獲選入選,顯見這是一項深具崇高意義的社會服務。
自十四屆起由A2區主辦,各會獅友也積極參與協助,接續至2018年獅子會百年慶舉辦第十九屆比賽。惟因此項比賽須投注大量人力,本會也因人力不足無法接續承辦而劃下包點。
本會的百萬教育基金
百萬教育基金,源自第三屆發放獎學金開始,當時黃溪礦獅兄捐贈文化大學殘障同學約三名,後透過新加坡黃獅兄朋友繼續支持,並擴大至各大專院校之復健學生,會友們遂議成立教育基金,將歷屆之節餘服務金撥歸基金,由儉老與黃獅兄共同保管,每年亦多由其兩位繼續捐贈,至第十三屆帳面現出 417,689元,十四屆增為599,648元 及至今第十八屆為950,115元,此中每年利息支付獎學金達30名,並定每年在北區大專院校復健學生羽毛球賽時,現場頒發,尤具意義。如再擴展,必須再集基金運用,會友們再努力吧!
購置會所徵信錄
台北市大同(第廿三屆)國際獅子會,由中央國際獅子會授命張子培、田家樑兩位會友於民國五十八年四月十九日創會,同年六月十九日授證成立,推張子培為首任會長,多年來深感無固定會所,乃議將每次義賣收入及入會費等積存作爲購置會所基金,殆至民國七十一年計其本息已達 373,983元,當屆(第十四屆)會長李楚堯獅兄熱心此事,發動捐募,承全體獅兄及大同女獅會獅姐慷慨解囊,集腋成裘共得556,400元,連同原來積存共計930,383元,以928,924元購得台北市新生北路2段39號5樓之二本會所,餘款 1,459元存帳結案,爱述經過,並列捐款者芳名(以筆劃為序)以誌紀念。
(一)會友捐款556,400元
1.王支鵬 5,000元 18.張儉齋 33,000元
2.田家樑 8,000元 19.張晴証 13,000元
3.李泳培 13,000元 20.陳國堂 105,000元
4.李楚堯 53,000元 21.陳萬生 15,000元
5.李正雄 3,000元 22.陳維東 8,000元
6.沈澤民 10,000元 23.陳正氣 5,000元
7.何登耀 13,000元 24.陳少華 6,000元
8.林榮西 15,000元 25.黄俊夫 29,800元
9.林世華 3,000元 26.曾國棟 10,000元
10.周英理 14,000元 27.楊敬治 5,000元
11.周弘志 13,600元 28.詹明憲 20,000元
12.周幸生 5,000元 29.廖啓光 23,000元
13.周武雄 8,000元 30.謝榮元 13,000元
14.洪石和 3,000元 31.顏福成 10,000元
15.郞萬法 13,000元 32.顏叔東 10,000 元
16.唐金漢 23,000元 33.大同女獅會43,000元
17.高德性 3,000元
(二)原積存基金 373,983元
1.義賣收入 139,700 元
2.入會費收入 72,000元
3.基金連同利息收入 162,283元
總計 玖拾叁萬叁佰捌拾叁元墼
台北市大同獅子會歷屆會職員表
屆別 | 年次 | 會長 | 第一副會長 | 第二副會長 | 第三副會長 | 秘書 | 財務 | 總管 | 連絡 |
第1屆 | 1969-1970 | 張子培 | 田家樑 | 張儉齋 | 林榮西 | 張一沖 | 陸禮華 | 張昌曠 | 張鎮琪 |
第2屆 | 1970-1971 | 田家樑 | 張儉齋 | 林榮西 | 劉學範 | 張一沖 | 陸禮華 | 江啟涵 | 張鎮琪 |
第3屆 | 1971-1972 | 張儉齋 | 林榮西 | 劉學範 | 郎萬法 | 張鎮琪 | 汪啟涵 | 沈澤民 | 王伯滄 |
第4屆 | 1972-1973 | 林榮西 | 劉學範 | 郎萬法 | 唐金漢 | 張鎮琪 | 王江村 | 張兆豐 | 黃俊夫 |
第5屆 | 1973-1974 | 郎萬法 | 唐金漢 | 顏福成 | 周昭明 | 黃俊夫 | 王江村 | 張 岳 | 周金龍 |
第6屆 | 1974-1975 | 唐金漢 | 顏福成 | 黃俊夫 | 王江村 | 戈保華 | 周金龍 | 陳必卿 | 王振和 |
第7屆 | 1975-1976 | 顏福成 | 黃俊夫 | 王江村 | 戈保華 | 李泳培 | 張 岳 | 白欽鐘 | 陳世型 |
第8屆 | 1976-1977 | 黃俊夫 | 王江村 | 戈保華 | 李泳培 | 陳世型 | 陳國堂 | 陳萬生 | 林石連 |
第9屆 | 1977-1978 | 王江村 | 戈保華 | 李泳培 | 陳國堂 | 袁光楙 | 陳萬生 | 李正雄 | 白欽鐘 |
第10屆 | 1978-1979 | 戈保華 | 李泳培 | 陳國堂 | 陳萬生 | 李楚堯 | 周英理 | 陳金來 | 林金桂 |
第11屆 | 1979-1980 | 李泳培 | 陳國堂 | 陳萬生 | 李楚堯 | 沈澤民 | 林石連 | 張益源 | 李正雄 |
第12屆 | 1980-1981 | 陳國堂 | 陳萬生 | 李楚堯 | 周英理 | 廖啟光 | 同國發 | 詹全福 | 洪信雄 |
第13屆 | 1981-1982 | 陳萬生 | 李楚堯 | 周英理 | 廖啟光 | 王支鵬 | 洪信雄 | 何登耀 | 林世華 |
第14屆 | 1982-1983 | 李楚堯 | 周英理 | 廖啟光 | 顏叔東 | 何登輝 | 張晴證 | 陳維東 | 洪石和 |
第15屆 | 1983-1984 | 周英理 | 廖啟光 | 顏叔東 | 王支鵬 | 陳正氣 | 周弘志 | 謝榮元 | 陳維東 |
第16屆 | 1984-1985 | 顏叔東 | 王支鵬 | 沈澤民 | 陳維東 | 謝明賢 | 周幸生 | 何登耀 | 周弘志 |
第17屆 | 1985-1986 | 王支鵬 | 沈澤民 | 陳維東 | 黃溪礦 | 周佰志 | 高家騤 | 張晴政 | 陳正氣 |
第18屆 | 1986-1987 | 沈澤民 | 陳維東 | 黃溪礦 | 周弘志 | 陳貞雄 | 張晴政 | 李萬吉 | 周幸生 |
第19屆 | 1987-1988 | 陳維東 | 黃溪礦 | 周弘志 | 陳正氣 | 周佰志 | 張晴政 | 謝明賢 | 周幸生 |
第20屆 | 1988-1989 | 黃溪礦 | 周弘志 | 陳正氣 | 張晴政 | 郭棟樑 | 李萬吉 | 楊小仲 | 吳守約 |
第21屆 | 1989-1990 | 周弘志 | 張晴政 | 林石連 | 周幸生 | 吳守約 | 周萬居 | 柯裕滿 | 周仁德 |
第22屆 | 1990-1991 | 張晴政 | 林石連 | 周幸生 | 周萬居 | 楊小仲 | 周仁德 | 黃師文 | 吳錦煌 |
第23屆 | 1991-1992 | 周幸生 | 周佰志 | 周萬居 | 陳貞雄 | 周萬居 | 高宗智 | 吳錦煌 | 黃師文 |
第24屆 | 1992-1993 | 周佰志 | 周萬居 | 陳貞雄 | 謝明賢 | 高宗智 | 吳錦煌 | 黃洪忠 | 盧常仁 |
第25屆 | 1993-1994 | 周萬居 | 陳貞雄 | 謝明賢 | 李萬吉 | 吳錦煌 | 盧常仁 | 陳進栄 | 官 礪 |
第26屆 | 1994-1995 | 陳貞雄 | 謝明賢 | 李萬吉 | 楊小仲 | 李進洋 | 鄭鴻順 | 曾俊松 | 林義福 |
第27屆 | 1995-1996 | 謝明賢 | 李萬吉 | 楊小仲 | 吳錦煌 | 李燦元 | 蔡卯生 | 吳文竹 | 李進洋 |
第28屆 | 1996-1997 | 李萬吉 | 楊小仲 | 吳錦煌 | 鄭鴻順 | 蔡卯生 | 李進洋 | 林義福 | 吳文竹 |
第29屆 | 1997-1998 | 楊小仲 | 吳錦煌 | 鄭鴻順 | 曾俊松 | 施文和 | 蔡卯生 | 李進洋 | 陳進榮 |
第30屆 | 1998-1999 | 吳錦煌 | 鄭鴻順 | 曾俊松 | 陳進榮 | 黃洪忠 | 吳文竹 | 黃郁能 | 林欽發 |
第31屆 | 1999-2000 | 鄭鴻順 | 曾俊松 | 陳進榮 | 蔡卯生 | 林欽發 | 林添松 | 鍾永鴻 | 葉勝琦 |
第32屆 | 2000-2001 | 曾俊松 | 陳進榮 | 蔡卯生 | 李進洋 | 葉勝琦 | 莊欽鐘 | 黃郁能 | 黃初正 |
第33屆 | 2001-2002 | 陳進榮 | 蔡卯生 | 李進洋 | 莊欽鐘 | 莊欽鐘 | 林欽發 | 黃初正 | 周巨夫 |
第34屆 | 2002-2003 | 蔡卯生 | 李進洋 | 莊欽鐘 | 林添松 | 林添松 | 周巨夫 | 劉政通 | 丁現昌 |
第35屆 | 2003-2004 | 李進洋 | 莊欽鐘 | 林添松 | 陳正氣 | 周巨夫 | 丁現昌 | 游健智 | 賴振山 |
第36屆 | 2004-2005 | 莊欽鐘 | 林添松 | 陳正氣 | 周巨夫 | 丁現昌 | 賴振山 | 陳河木 | 林建明 |
第37屆 | 2005-2006 | 林添松 | 陳正氣 | 周巨夫 | 丁現昌 | 林建明 | 黃初正 | 黃江隆 | 游健智 |
第38屆 | 2006-2207 | 陳正氣 | 周巨夫 | 丁現昌 | 林建明 | 黃江隆 | 黃初正 | 黃裕霖 | 游健智 |
第39屆 | 2007-2008 | 周巨夫 | 丁現昌 | 李孟奎 | 黃江隆 | 黃裕霖 | 游健智 | 陸健鴻 | 李孟奎 |
第40屆 | 2008-2009 | 丁現昌 | 黃江隆 | 張啟棋 | 黃裕霖 | 陸健鴻 | 賴振山 | 張啟棋 | 黃初正 |
第41屆 | 2009-2010 | 黃江隆 | 李進洋 | 黃裕霖 | 葉勝琦 | 賴振山 | 陳進榮 | 游健智 | 黃初正 |
第42屆 | 2010-2011 | 李進洋 | 黃裕霖 | 葉勝琦 | 賴振山 | 林添松 | 蔡卯生 | 陳進益 | 鐘哲雄 |
第43屆 | 2011-2012 | 黃裕霖 | 葉勝琦 | 賴振山 | 曾俊松 | 鐘哲雄 | 蔡卯生 | 陳進益 | 鄧永裕 |
第44屆 | 2012-2013 | 葉勝琦 | 賴振山 | 曾俊松 | 鄧永裕 | 曾俊松 | 蔡卯生 | 鄧永裕 | 陳正氣 |
第45屆 | 2013-2014 | 賴振山 | 曾俊松 | 鄧永裕 | 黃初正 | 鄧永裕 | 蔡卯生 | 李進洋 | 林添松 |
第46屆 | 2014-2015 | 曾俊松 | 鄧永裕 | 周文山 | 張傳宗 | 張傳宗 | 蔡卯生 | 莊欽鐘 | 丁現昌 |
第47屆 | 2015-2016 | 鄧永裕 | 周文山 | 林添松 | 鄭鴻順 | 周文山 | 蔡卯生 | 吳錦煌 | 李進洋 |
第48屆 | 2016-2017 | 周文山 | 林添松 | 陳國堂 | 丁現昌 | 丁現昌 | 蔡卯生 | 周萬居 | 吳錦煌 |
第49屆 | 2017-2018 | 林添松 | 陳國堂 | 丁現昌 | 鄭鴻順 | 賴振山 | 蔡卯生 | 吳錦煌 | 周萬居 |
第50屆 | 2018-2019 | 陳國堂 | 丁現昌 | 鄭鴻順 | 林政緯 | 鄭鴻順 | 蔡卯生 | 李庭豪 | 林政緯 |
第51屆 | 2019-2020 | 丁現昌 | 林政緯 | 李庭豪 | 楊明瑜 | 周文山 | 蔡卯生 | 李庭豪 | 林政緯 |
第52屆 | 2020-2021 | 林政緯 | 楊明瑜 | 馬庭芳 | 李庭豪 | 馬庭芳 | 蔡卯生 | 李庭豪 | 楊明瑜 |
第53屆 | 2021-2022 | 楊明瑜 | 馬庭芳 | 林炳權 | 賴振山 | 林炳權 | 蔡卯生 | 林政緯 | 馬庭芳 |
第54屆 |
2022-2023 |
馬庭芳 |
林炳權 |
賴振山 |
鄧永裕 |
陳思吉 |
蔡卯生 |
楊明瑜 |
林炳權 |
第55屆 |
2023-2024 |
林炳權 |
郭盈漢 |
潘俊平 |
陳思吉 |
楊明瑜 |
蔡卯生 |
林政緯 |
潘俊平 |
第56屆 |
2024-2025 |
郭盈漢 |
潘俊平 |
葉又睿 |
林政緯 |
馬庭芳 |
蔡卯生 |
葉又睿 |
林政緯 |